结论

如上所述,圣经中好像在说‘灵魂’离开身体、永远活着的那些内容其实是翻译上的错误。这种思想显然是错误的,如果这种错误的想法对我们的信仰产生影响,那我们的信仰就是建立在与圣经不符的错误基础上了。整个圣经的思想是人死了什么都不知道。我们永远的救赎和生命始于耶稣基督的复临。 诚然,对于长期习惯于灵魂不灭思想和教义的人来说,正确的圣经教导在情感上是很难接受的。但是只要稍微深入、冷静、理性地思考一下那以灵魂不灭说为基础的救赎观,就能知道它是完全不当的、不合理的。灵魂升天、复临时再回到地面与复活的肉体结合后再去天国,这真是一个令人费解的程序,是一个不合理的教义。若是这样,在地狱里燃烧的恶人会怎样呢? 信仰不是由情绪和感觉而生,事实、真相和真理应该成为信仰的基础。是时候深入审视一下我所信奉的信仰原则是否基于圣经的真理、是否符合历史事实、是否与圣经的整体内容相符了。决定自己永恒命运的信仰不能依靠别人传授和教导的教义,我们需要一种懂得自我思考和观察的成熟信仰者的姿态。 下一章我们来看看圣经所揭示的人类本质是什么,以及真正的救赎如何实现。

7. 路加福音16章的 富人和乞丐拉撒路的故事是真的吗?

“他在阴间受痛苦,举目远远的望见亚伯拉罕,又望见拉撒路在他怀里。就喊着说,我祖亚伯拉罕哪,可怜我吧,打发拉撒路来,用指头尖蘸点水,凉凉我的舌头。因为我在这火焰里,极其痛苦。”(路加福音16:23,24)   (1) 假设是真实故事时会出现的问题 相信灵魂不灭的人认为这个故事是真实的,其实这个故事是耶稣时代广为人知的寓言。要知道,如果认为这是一个真实故事的文字表述,就会出现许多问题。下面我们结合几个问题一起来看看这个故事的真相。• 亚伯拉罕的怀抱 – 如果所有得救的义人都进入亚伯拉罕的怀抱,那亚伯拉罕之前得救的义人去了哪里?受苦的恶人应该向亚伯拉罕哀求吗?死人当然不可能向亚伯拉罕哀求,即便活着的人想求救赎,也应向基督求,而不是向亚伯拉罕求。 • 眼睛、指头和舌头 – ‘灵魂’其实不是一种独立的存在,但有人相信灵魂存在,那我们就假设灵魂是存在的。灵魂不是物质,所以没有什么可燃烧的,也没有烫的感觉。眼睛、指头和舌头是长在身体上的,灵魂不可能有眼睛、指头或舌头。因此这不是真实故事的文字表述。只要稍微深思一下灵魂在地狱里燃烧的说法,就会明白那是非常荒谬的。 • 亚伯拉罕的怀抱和阴府之间 – 如果天堂和地狱之间的距离近得一边的人可以用指头蘸水去冷却另一边人的舌头,还可以相互交谈,那对于被一分为二的亲人来说,亚伯拉罕的怀抱也不过是活生生的地狱。得救妻子所在的天堂和燃烧的丈夫所在的地狱互相看得见的话,天国还是天国吗? • 不是真实故事,是比喻 – 在埃及发现的纸莎草纸证明这是耶稣时代民众熟知的埃及民间传说。事实上,路加福音第15章和第16章中连续出现了很多比喻,如迷羊、丢失的银钱、浪子、管家、富人和拉撒路等。 [迷羊的比喻] “有人有一百只羊….” [丢失银钱的比喻] “有个妇人有十个钱….” [浪子的比喻] “有一个人有两个儿子….” [管家的比喻] “有一个财主的管家 ….” [富人和拉撒路的比喻] “有一个财主 ….” • 拉撒路这个名字 –认为传说或寓言中出现了名字就是真实故事,也是太过于活跃的想法了。有兴夫和孬夫的名字并不代表故事是真实的,小说也不会因为里面出现很多名字就成真实故事了。   (2) 为什么说这个比喻 听这个故事的人中有贪爱钱财的法利赛人(路加福音16:14)。耶稣用这个比喻来纠正当时富人的错误想法,即富裕是上帝祝福的结果,所以富人得救是有保证的;而穷人是被诅咒的,所以没有救赎。   (3) 火车上牧师与天主教信徒的对话 “先生真的很喜欢烟啊” / “是的,是的。但是先生不抽烟吗?” /“是的,我是牧师,所以我不抽烟”/“ 哦,是吗?真是太失礼了”(灭掉烟)/“我是天主教信徒,神父们都抽烟的啊。”/“是的,神父们抽烟、喝酒。但我们的教会不这样。不仅牧师,而且对普通信徒,也教导他们不要这样。”/“是这样。我呢,去圣堂,可是有些事情实在理解不了。”/“是吗?什么问题?”/“不是说人死了灵魂会去天堂,永远幸福地活着吗?”/“天主教或普通新教是这样教导的。”/“可是呢,以前我工作的时候从高处摔下来,头部受伤,住进了医院。当时我不省人事,没有意识。当我恢复知觉时,已经过了好几天了。但是对昏迷的那几天,我什么也不知道。”/“当然。”/ “但是一个人死了,灵魂这个东西怎么能带着意识活着呢?我有呼吸的时候都没有意识,什么都不知道呢。不是吗?”/“先生的问题真是一个合理的问题。今天我的回答不同。重要的是要知道上帝的话语圣经怎么说。圣经说死者什么都不知道。因此,‘不省人事的时候都不知道,死了怎么能知道什么呢?’的提问是正确的。圣经教导说,人死了什么都不知道,当耶稣复临时,祂使死人复活,并把他们带到天国。因此信耶稣的人相信耶稣复临和复活,带着盼望而活。说死后灵魂去天堂或地狱,在那里享受幸福或遭受痛苦的永远不死的教导和圣经完全相悖。希望你今后好好研究上帝的话语圣经怎么说,而不是神父怎么说,这样就会得到明确的答案。” “活着的人知道必死;死了的人毫无所知,也不再得赏赐;他们的名无人记念。”(传道书9:5)

6. 十字架旁的强盗去乐园了吗?

“耶稣对他说,我实在告诉你,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路加福音23:43)   (1) 强盗的请求 强盗请求耶稣做什么?“耶稣啊,你的国降临的时候,求你记念我。”(路加福音23:42)。在英语圣经(Today’s English Version)中,它被表达为:“Remember me, Jesus, when you come as King!”(耶稣,当你来做王时,请记得我)。[共同翻译] 圣经中也有同样的内容“耶稣,当你成为王来的时候,请一定记得我。”。强盗不是请求死后灵魂立即被带到天堂,而是请求耶稣以王的身份来到这地时救赎他。耶稣什么时候来做王?显然是复临的日子。   (2) “今日” 文中“今日”这个副词在希腊语语法上应该放在“我”的前面,说“今日我实在告诉你”才是自然的。耶稣的话是那日(今日)立即回应了强盗救赎自己的请求,并不是承诺强盗当天就一同去天堂。 可以肯定的是,耶稣那天没有升上乐园或天堂。耶稣复活后,对跑到坟墓去的玛丽亚说,“… 不要摸我,因为我还没有升上去见我的父。你往我弟兄那里去,告诉他们说,我要升上去,见我的父,也是你们的父,见我的神,也是你们的神。”(约翰福音20:17)。 从说这话的时间点来看,耶稣在复活之前、复活之后都没有升到上帝那里去。那得救的强盗不可能比耶稣先升上去。在耶稣的十字架旁得救的强盗肯定会在耶稣复临时起来参与救赎。 约翰福音14章3节也说:“就必再来接你们到我那里去,我在那里,叫你们也在那里。” 耶稣来接我们去衪所在的地方是耶稣复临时的事情,不是死后灵魂马上去天堂与主见面。 比起严肃的‘事实’,人的习性是试图相信自己所信的和自己想信的,许多人因而沉迷于错误的信仰,这非常令人惋惜。

5. 被误解的圣经经文释义

(1) 死后,灵会升天吗? “尘土仍归于地,灵仍归于赐灵的神。”(传道书12:7)。 [说明] 这里的灵在希伯来语中是‘鲁阿赫’,本意是“风”。这个词的意思是“呼吸”或“生命”,只用于能表达自己意愿的、能活动的理性存在,根本不用于“自我存在的某种东西”。现代语圣经(圣书教材刊行社,1991)这样翻译传道书12章7节,“到那时,你来自泥土的身体归于土,你的生命归于给予生命的上帝。” 在希伯来文体中,“呼吸归于上帝”是对‘死’的惯用表达方式,不是灵魂分离的意思。韩语对死亡的描述也多种多样,“去世了”、“老天召去了”、“咽气了”、“死亡了”、“勺子撒手了”等等。   (2) 祭坛下的灵魂是什么? “揭开第五印的时候,我看见在祭坛底下,有为神的道、并为作见证被杀之人的灵魂,大声喊着说:“圣洁真实的主阿,你不审判住在地上的人,给我们伸流血的冤,要到几时呢?”(启示录6:9,10)。 [说明] 作为常识,我们都知道正文内容不是真实发生的事情。自创世以来,所有殉教者的灵魂都聚集在祭坛下的想法是完全不合理的。第11节说“有白衣赐给他们各人”,没有肉体的灵魂没理由需要白衣。如果“白衣”是象征,这一段终究也是象征。 在圣殿里宰羊献祭时,有将祭物的血洒在祭坛下(利未记4:7)的仪式,然后祭物在祭坛上被烧,因此这里“祭坛”用来比喻殉教者为耶稣基督之名牺牲。这与“你兄弟的血,有声音…哀告 ”(创世纪4:10)、 “这工钱有声音呼叫”(雅各书5:4),或“祭坛中有声音说”(启示录16:7)都一样,是一种拟人化的表现手法。 血的声音向上帝哀告,或殉教者呼吁给他们的血伸冤是拟人的表现手法,指上帝在关注着殉教者的死,而且迫害上帝百姓的事即将受到上帝的审判。殉教者在殉教时基本上没有诅咒、怨恨或恳求迫害者,反而像耶稣一样为他们祈祷(使徒行传7:60)。   (3) 离开身体意味着什么? “我们坦然无惧,是更愿意离开身体与主同住。”(哥林多后书5:8)。 [说明] 如果看现代语圣经(圣书教材刊行社,1991年),这节经文及其前后文会更容易理解。保罗说如果我们现在所拥有的肉体死亡,我们将在天堂拥有新的身体,即一个永恒的家。哥林多后书5章2-4节,“我们在这帐棚里叹息,深想得那从天上来的房屋,好像穿上衣服;倘若穿上,被遇见的时候就不至于赤身了。我们在这帐棚里,叹息劳苦,并非愿意脱下这个,乃是愿意穿上那个,好叫这必死的被生命吞灭了。” 保罗希望什么时候摆脱现在屈服于死亡的肉体、并拥有永恒的家,即永远的肉体?死后马上?不。保罗在哥林多前书15章52-54节中说:“就在一霎时,眨眼之间,号筒末次吹响的时候。因号筒要响,死人要复活成为不朽坏的,我们也要改变。这必朽坏的,总要变成不朽坏的。(变成原文作穿下同)这必死的,总要变成不死的。这必朽坏的既变成不朽坏的,这必死的既变成不死的,那时经上所记,死被得胜吞灭的话就应验了。”保罗分明说这事要发生在复临的时候。 因此,“离开身体”意味着死亡,而“与主同住”将在主复临时实现,那时死者以不朽的身体复活,生者突然变成不朽的身体。   (4) 复临时带谁来? “我们若信耶稣死而复活了,那已经在耶稣里睡了的人,神也必将他与耶稣一同带来。”(帖撒罗尼迦前书4:14) [说明]经文说要带那些在耶稣里睡了的人来。如果耶稣得救后把天上的灵魂带来,就成了灵魂在天上睡觉,这完全不通。那这是什么意思?“带来”这个词在希腊语中是‘阿克塞’(αξει)。字典中这个词有很多意思,包括‘去’、‘带去’、‘引领’、‘引路’、‘带来’等。[‘阿克塞’ (αξει) 是‘阿克'(αγω)的将来陈述法主动态第三人称单数型]。 因此,根据上下文来看,‘阿克塞’译为“带去”是合适的。现代语圣经是这样翻译的: “因此,我相信当耶稣复临时,所有已经死去离开这个世界的基督徒,上帝也会将他们与耶稣一同带去生命之国。”这是一个符合原文和上下文的翻译。   (5) 人的灵往上升吗? “谁知道人的灵是往上升,兽的魂是下入地呢。”(传道书3:21) [说明]经文写道:“谁知道人的灵是往上升,兽的魂是下入地呢”。“谁知道呢”意思是没有人知道。[共同翻译]圣经译为“谁保证人的命往上去,兽的命下土里去呢”,[现代语]圣经译为“谁能自信地说人的灵往上升,兽的灵往深土里去呢?” 这里的“灵/魂”是‘鲁阿赫’, [共同翻译]准确地译为“呼吸”。如果这是‘死人的魂’,就等于兽也有灵魂,地上充满了兽的魂,那就前后矛盾了。 仔细研究上下文,传道书3章18节“使他们觉得自己不过像兽一样”,第20节“都归一处。都是出于尘土,也都归于尘土。”,然后是上面的经文。这句话强调兽和人的死亡是相同的,指出人和兽的气息去不同地方的想法是错误的。 我们会在第3章再次解释,兽只有兽的功能,兽就是被造成这样的。人照上帝的形象被造,与上帝交往、信任上帝、爱上帝。上帝注入生命的气息后,各功能启动。因此一旦少了生气,兽和人都要回到原始材料土里去。   (6) 离世与基督同在的欲望? “我正在两难之间,情愿离世与基督同在。因为这是好得无比的。然而我在肉身活着,为你们更是要紧的”(腓立比书1:23,24) [说明] 腓立比书是保罗第一次被囚禁在罗马监狱时写的一封信。保罗在监狱里大概想着自己可能随时会死。在第二次入狱时所写的提摩太后书4章6节中,保罗写道“我离世的时候到了”,说明他在监狱里总是做好了死的准备。“在两难之间”意味着可能会死,可能会活,保罗自己不管怎样都无关紧要,但他说“我在肉身活着,为你们更是要紧的”是因为对腓立比教会的圣徒来说,保罗活着会给他们更大的勇气。 正如已经解释过的,保罗比任何人都更清楚何时能与主在一起。在帖撒罗尼迦前书4章16-18节中,保罗清楚地写道:“主必亲自从天降临,…这样,我们就要和主永远同在。”“因为死人若不复活,… 就是在基督里睡了的人也灭亡了。我们若靠基督,只在今生有指望,就算比众人更可怜”(哥林多前书15:16-19) 如果人死后灵魂立即升天,这句话就无法正确理解和解释。当主复临来接我们时,我们将与主同在。保罗临终时说:“从此以后,有公义的冠冕为我存留,就是按着公义审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赐给我的。不但赐给我,也赐给凡爱慕祂显现的人。”(提摩太后书4:8)。   (7) 福音也能传给死人吗? “为此,就是死人也曾有福音传给他们,要叫他们的肉体按着人受审判,他们的灵性却靠神活着。”(彼得前书4:6)…

4. 新旧约中 被用作灵魂[灵]的原文及其含义

(1) 旧约的‘鲁阿赫(rûah)’ 在旧约圣经中出现389次,字面有“呼吸”、“风”和“气”等意思。但在翻译时,由于译者的主观性和上下文,被译为“圣灵”、“呼吸”、“气息”、“气”、 “精神”、“心”、“神” (spirit)和“灵”,让读者感到困惑。 [鲁阿赫 翻译案例] 传道书 12:7 “神” / 诗篇 146:4 “呼吸” / 以西结书37:5 “气息” / 诗篇 104:29 “呼吸” 约伯记第27章第3节中,“… 神所赐呼吸之气,仍在我的鼻孔内”,鲁阿赫被翻译为“呼吸之气”。如果将此翻译为“神”,如传道书 12:7 所示,会发生什么情况? “… 神的神在我的鼻子里。”这是多么可笑的话?如果把本应译为“气”或“呼吸”的地方改译为“灵魂”,也会出现上面这样的情况。 传道书3章19节表示,人和兽“呼吸(鲁阿赫)都是一样”,都以相同的样子死去。如果把‘鲁阿赫’翻译成灵魂,就成了野兽也有灵魂。那么,死后野兽的灵魂会怎样呢?   (2) 新约的‘普纽马(Pneuma)’ “普纽马”在新约中出现385次,意思与旧约的鲁阿赫大致相同,被译为“圣灵”、“(恶)灵”、“ 心(灵)”、“精神”、“风”、“灵魂”等。 [普纽马 翻译案例] 马太福音 4:1 “圣灵” / 马太福音 5:3 “心” / 马太福音 12:43 “鬼” / 马太福音 27:50; 使徒行传7:59“灵魂”/ 马可福音 8:12; 哥林多前书 16:18 “心”…

3. 被用作灵魂不灭的几节经文

(1) 身体能被杀死,灵魂不能吗? [马太福音 10:28] “那杀身体不能杀灵魂的,不要怕他们。惟有能把身体和灵魂都灭在地狱里的,正要怕祂。” 马太福音第10章主要讲基督徒遭受的迫害。迫害者可以给基督徒带来肉体上的痛苦,  但无法剥夺他们的信仰。 但是“上帝能把身体和灵魂都灭在地狱里”。人无法消灭人的精神或信仰心,但上帝可以。从上下文来看,马太福音10章28节表达的是上帝连人的灵魂也能毁灭。 事实上,上述‘灵魂’ [普什凯]应译为‘心’或‘精神’才是合理的。使徒行传第14章第2节和马太福音第26章38节中‘普什凯’被译为‘心’。   (2) 耶稣的灵魂去了哪里? [马太福音 27:50] “耶稣又大声喊叫,气就断了。”(韩文圣经直译:耶稣又大声喊叫,灵魂就离开了) 在耶稣去世的这个场面中,用‘灵魂’离开形容他气断是与原文不符的。 经文中被译为‘灵魂’的原文是‘弗涅马’,意思是‘呼吸’或‘风’。[共同翻译]圣经中,它被正确地译为“气就断了”。“耶稣又大声喊叫,气就断了。”

2. 貌似灵魂不灭的 圣经经文

(1) 宗教改革时代以后的翻译 如前所述,圣经原文是希伯来语[旧约]和希腊语[新约]。所有圣经都是通过手抄和翻译流传下来的。圣经的翻译工作在宗教改革时代以后有了很大发展,那时天主教统治已有1000多年之久,灵魂不灭思想和教义已完全渗透到人们的脑中,圣经译者们无法不受其影响。当然,译者中也有像丁道尔和路德一样彻底反对灵魂不灭思想的人,但大多数译者确实处于灵魂不灭的影响之下。   (2) 译者的思想问题 因此,在处理圣经原文时,译者根据自己已有的观念,即灵魂不灭思想,选择所用的词语。尽管翻译时应该忠实反映原文的意思,而不是当前教会的习俗或术语,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一点没能做到。本应译为“浸礼”却仍被译为“洗礼”是其中一例。

1. 严重且令人困惑的问题

(1) 偏见和固定观念的问题 一个人的思想和判断是由自身的经验、知识、常识和固定观念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因此对于同一事物的感觉也是千差万别的。看到圆,诗人会想到月亮,运动员会联想到球,数学老师会试着计算圆的面积。 同样的道理,一般基督徒都有灵魂不灭的固定观念,带着这种观念看圣经就会倾向于把所有概念都放在‘灵魂不灭’的框架中去思考。 正如我们在第1章中学习的,灵魂不灭思想显然不是来自圣经,它是希腊的哲学思想,是宗教黑暗时期被教义化的非圣经观念。它与称得上是基督教信仰本质的重要的复活信仰背道而驰。但神秘的是灵魂不灭思想很难从人们的头脑中抹去。人的固定观念是如此可怕。 (2) 圣经的答案是明确的 圣经中有些经文使人们误以为死者的灵魂是单独存在的。但不管这是一个翻译的问题,还是固定观念或偏见的问题,整个圣经总是提供同样明确的答案。灵魂永远不能单独存在,人因死亡而消亡后,再因复活而重新存在。 第二章主要探讨圣经中一些可能被误解为灵魂不灭的经文,还有一些需要从灵魂灭绝的角度来正确解释的经文。